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不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在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跨越的道路上稳步前行。10年间,我市肩负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大力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物质保障。
十月的辽北,经历了冬的孕育、春的播种、夏的耕耘后,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秋收季。在昌图县,大型收割机缓缓行进,伴随着飞扬起来的尘土和阵阵轰鸣声,一个个金黄色的玉米被收进机舱。在铁岭县,收割机在田间来回穿梭,收割、脱粒、传送、归仓一气呵成。
今年虽然我市一些地区遭遇洪涝灾害,但经过科学管理和科技助力,很多地块今年的产量比往年还要好。
铁岭县万鑫水稻专业种植合作社 副理事长 周绍元:“今年风灾挺大雨也挺大,对农业带来了一定影响,但是我们采取了多种措施,目前看我们没有减产,反而比去年每亩还增产了100左右斤。”
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是全省粮食生产的“压舱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的共同努力推动下,粮食生产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不断取得突破。2021年,粮食产量83.19亿斤,创历史新高,实现“三连丰”。
近10年,在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同时,全市大力推广实施保护性耕作,使土壤活性明显改善、自身修复能力得以恢复、有机质和锁水保墒能力得到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率提高。目前,全市农机保有量达12.4万台套,农机具更新换代脚步不断加快,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0%以上,粮食生产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
田野上处处金黄,大棚里绿意盎然。这几天,铁岭县凡河镇药王庙村尹桂玲正在给西红柿秧打顶尖,她家的口感西红柿10月中旬开始成熟,年销售近2万斤,收入5万元以上。此时,铁岭县镇西堡镇养马堡村100多栋大棚里的各类蔬菜也陆续上市了,新鲜的瓜果蔬菜丰富了百姓餐桌,也鼓了农户腰包。
铁岭县镇西堡镇养马堡村党总支书记 肖洪光:“我们成立了合作社,有一个冷库,现在在建设当中,依托蔬菜大棚,我们养马堡村老百姓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当前,我市正努力打造沈阳现代化都市圈的绿色菜篮子、绿色厨房和绿色米袋子,不断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上下功夫,推动标准化生产。目前,我市所有耕地和果园均通过国家环境评价,全部适宜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是全国首批以市域为单位的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市绿色食品总数达到54个、有机食品数量20个。注册铁岭大米、铁岭花生、铁岭榛子等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9个。
近年来,我市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进行了更清晰的谋划,重点打造粮食、肉类、特色产业三大加工产业集群,提高农业全产业链效益。引进了益海嘉里等精深加工企业,使我市农产品实现了就地转化升值。
新时代十年,我市还大力推进草食畜牧业发展,重点支持肉牛、羊适度规模养殖,积极发展梅花鹿等特色养殖产业,今年一季度,全市生猪饲养量298万头,牛56万头,羊39万只,禽3867万只,肉蛋奶总产量17万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党的二十大为我市农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我市将继续落实好各项惠农政策,实施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提高粮食综合产能,推动实现农村更富裕,生活更幸福,乡村更美丽。
记者:王莉 张明龙
校对:田畅
监制:韩冰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