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心中,故乡,总是梦萦魂牵。 “夜来幽梦忽还乡”“此心安处是吾乡”“此身如传舍,何处是吾乡”……故乡,亦多次出现在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词里。 四川眉山,苏轼的故乡。唐宋散文八大家中,苏洵、苏轼、苏辙三人出自这里。他们的故居三苏祠成为历代名人雅士、文人墨客拜谒的文化圣地。 △2022年6月8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省眉山市先后考察了东坡区太和镇永丰村、三苏祠,了解当地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粮食生产、推动乡村振兴、做好疫情防控、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情况。 6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眉山三苏祠,了解三苏生平、主要文学成就和家训家风,以及三苏祠历史沿革、东坡文化研究传承等。 “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中国到了今天,我无时无刻不提醒自己,要有这样一种历史感……”十年来,一次次触摸历史,一次次寻访古迹,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强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 十几天前,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根,根本。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在浩如烟海的五千年文明史中寻根溯源,习近平总书记有个生动的比喻——“中华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是文化的DNA。” 根,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习近平总书记曾自豪地说:“五千多年文明史,源远流长,而且我们是没有断流的文化。”“一定要通过学习树立对五千多年文明的自豪感,树立文化的自信、民族的自豪感。” 根,根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在山西平遥古城,习近平总书记说:“历史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不仅属于我们这一代人,也属于子孙万代。”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2017年10月15日,小朋友在“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上用手指滑动屏幕,与故宫里的“文物”互动。 2017年9月至12月,北京展览馆,“砥砺奋进的五年”大型成就展在这里举办。 置身于以“文化”为主题词的第四展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段讲话——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也曾遇到无数艰难困苦,但都挺了过来、走了过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指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大道不孤,天下一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精髓,浸润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方面面。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九曲溪畔的朱熹园,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我们要特别重视挖掘中华五千年文明中的精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其中的精华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022年1月26日至2022年5月4日,“何以中国”展览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上个月,由北京故宫博物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29家博物馆举办的“何以中国”文物展览落幕。展览以时间为序,以文物为载体,在“源”“流”“汇”三个单元中,呈现出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融汇成多元一体、连绵不绝、兼容并蓄的浩荡洪流。它生动地告诉人们:中华民族在几千年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唯有守住我们的根和魂,才能不忘来路,把握当下,坚定前行。 总监制丨钱蔚 王姗姗 监制丨 张鸥 制片人丨兴来 主编丨宁黎黎 编辑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校对丨程昱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版权声明  
Copyright © 2005 - 2020 Tielingtv.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607182 辽ICP备:18017703号 辽公网安备 21120202000090号
铁岭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 监督举报热线:024-77315033 举报邮箱:tltvjubao@163.com